|
高丽大学校长郑真泽:与中国“学术脱钩”不可行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。两国关系在过去30年快速发展,离不开人文交流这一“压舱石”作用,中韩两国互为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。 高丽大学是韩国最知名的私立高等学府之一,也是首个以民族资本创办的高等学府,如今与国立首尔大学、延世大学并称韩国高等教育的一片天(SKY)。 截至2022年上半年,高丽大学约有1700名中国留学生和28名中国学者,成为中国师生人数最多的韩国院校。 日前,高丽大学校长郑真泽接受东方卫视、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权小星的采访。他认为,所谓与中国“学术脱钩”不可行。他希望能举办由中韩高校、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,共享创新成果,贡献于地区与人类和平与进步。 记者:如今正值中韩建交30周年,但两国青年在网络上时有冲突。为了增进双方融洽,高丽大学做了哪些努力? 郑真泽:在韩国,我们将90后00后统称为MZ世代。他们比较个人主义。再者,学生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,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想法,有分歧甚至冲突在所难免。 中韩两国是近邻,建交30年以来,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和社会都有很深的合作关系。虽然两国最近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存在分歧,但校园内并没有发生很严重的冲突。 同时,所有进入我们学校就读的外国新生都有一位前辈作为指导者。这个相互了解的过程,可以将潜在的冲突问题提前沟通。 记者:在您看来,现在韩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您是否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,这些经验在中国是否也适用? 郑真泽:现在韩国面临的大部分问题,不止出现在韩国,其他国家也都有。 比如新冠疫情,谁都没能想到会是如此大规模,无论是个人、组织还是国家都要解决这从未经历过的事件。 在这之前,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还有第四次工业革命,也就是数码革命。从未经历过的数字化产品接连出现在我们眼前。对于之前就有相关研究的国家来说,这是个好机会,但对不熟悉该领域的国家来说,这就是一场危机。 中国有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学,我们高丽大学也有117年历史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能否快速接受新技术是一种竞争力的体现。 我的专业是工科,工科的意义就在于创造我们所使用的的各种技术和产品,即创意和革新。我想这正是为什么高丽大学在117年的历史中,第一次任命工科专业的教授成为校长。 在我去过的中国大学里,也能看到这样的例子。 2019年,我去北京拜访了与高丽大学合作的北京大学以及人民大学。人民大学的校训“实事求是”让我记忆犹新。这同样也是刚才我提到的工科的特征:面对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,需要这种品质的时代正在到来。 记者:中韩建交30年以来,两国人文交流不断。历史悠久的高丽大学和中国的学界有怎样的合作? 郑真泽:从1993年开始,高丽大学与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等30多所中国高校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。如今从中国各个院校派遣到高丽大学的交换生有1400多名。 此外,我还想介绍一项我们学校独有的项目——高丽大学从2003年开始运营KU China Global Leadership奖学金项目。选拔出来的约700名获奖者,在放假期间会派遣到中国人民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中文,学习中国文化,和中国学生交流。 此外,我们有亚洲最好的国际夏令营。今年在新冠疫情还没完全结束的情况下,300多名来自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校的学生参与了此活动。 与中国城市的缘分,也让我记忆犹新。 2010年,高丽大学曾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。当时我有幸在场,亲眼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、包容,以及上海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、人类共同的进步所体现的担当。 我个人还在2019年11月,应中国驻韩大使馆的邀请参加了重庆人才论坛,亲眼见证中国的地方城市为了吸引人才,大胆创新、深化改革,制定了许多科学的政策与制度。 应该来说,我们与中国各界的合作,不仅为了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韩,更看中中国在这一全球化时代不断升级创新水平,推动国家、地区和世界发展的影响力。 记者:今后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同中国高校加强合作? 郑真泽:作为工科毕业的校长,我最遗憾的一点是,到目前为止未能与中国的企业进行过接触与合作。 刚才提到数码智能革命的话题,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具有市场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家,所以与中国大学和相关领域企业开展合作,相当重要。 在韩国国内,为了进行实质性的产学合作,代表韩国的三星电子、SK海力士、现代汽车集团与各大学交流紧密。许多韩国企业深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,从专业的设置、学科的教育开始,与我校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合作。我希望也能有机会和中国的顶尖科技企业,比如华为进行合作,贡献属于韩国的经验与智慧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我多次计划前往中国。但受到疫情的影响,现在还未能成行。希望在疫情好转后,能有机会建立中国高科技企业、韩国高科技企业、中国大学和高丽大学之间的多方合作关系,举办产学研合作机制,这也是我的一大梦想。 记者:现在世界并不太平,关于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冷战的观点层出不穷,西方世界出现了在学术领域支持与中国脱钩的声音,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? 郑真泽:从我的经验来看,学科领域大致可分为四种:人文学、社会科学、艺术类与自然科学。 的确,现在有一些国家鼓吹学术交流脱钩,但我认为这局限在社会科学、或者更细化的国际政治层面。 在其余三个领域,情况并非如此。比如人文方面,韩国一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,包括我个人在内的韩国许多人,讲话时经常引用孔子、孟子、老子和庄子的话。孔孟之道与真善美在任何社会皆通用,为何要对中国人“心生恐惧”,甚至大谈脱钩,在人文学角度首先站不住脚。 艺术方面也一样,来自韩国的音乐、文化在中国、在全球流行,中国的文化产品同样在海外大放异彩,这是每个消费者的选择,所谓“强制脱钩”更是天方夜谭。 至于自然科学,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领域。刚才聊到人类面临的困难危机,比如传染病、人工智能、数字革命、气候变化等,中国面临着这些挑战,韩国亦是如此。这些问题只靠一个国家或个别小圈子是完全不够的,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。 高丽大学的校训是“自由 正义 真理”,真理不分国家,它属于全人类,更应该属于每一个国家。 应该来说,国际政治层面范围内确实出现了“新冷战”、“小圈子”、保护主义等趋势。正因如此,作为追求真理的学者,才更应该理解国际合作、交流的必要性,求同存异,寻找人类共通的真理。作为一所国际化高校,我们也必须培养自己的师生员工追求真理、尊重事实的素养。 记者: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。您对未来中韩交流的方向有何期许?在这一过程中,高校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? 郑真泽:在我看来,高校的任务分为教育育人、研究、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这三项,解决社区、社会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大学的重要作用之一。 例如,目前韩国人口平均年龄逐年增高,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。但这不是一个专业、一个学科的问题。对此,我们提出要跨越专业与学科的壁垒,建立一所涵盖社会科学、人文学、保健学、医学护理和工学共同研究的综合性研究院。 同样,对于中韩关系上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,我们还是要看到两国关系的共同点,相互理解,相互合作,让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重新活跃起来。如果只强调自己的主张和观点,双方关系是永远不会发展的。 在我看来,之所以早年西方社会能够发展,与各民族共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。在肤色不同、宗教也不同的情况下,如果只坚持自己的主张会形成冲突,所以他们也养成了承认不同的文化习惯。所以我在2019年成立了多样性委员会,提倡一种并非是他人的过错,只是我们之间想法不同的文化。 具体到韩中两国,我还是坚定认为,我们的共同点多于不同点。比如中国有着“嫦娥奔月”的美好传说,韩国也在努力探索浩瀚星空。在研究过程中,韩国或许需要中国的帮助;而在宇宙飞船或飞船机身的开发方面,如果能够使用韩国的先进半导体技术,也将推动中国的航天事业。 虽然我们生活在不确定性的时代,但我们坚信,未来的东亚必将是属于韩中两国年轻人的浩瀚星空。这片星空之所以浩瀚,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的未来还长,同时也是因为韩中两国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,更因为真理属于每一个追求真理的人;而在那一片天空中,韩中两国学生们将成为胸怀世界,追求真理,着眼人类未来的人才。 下一篇延高战引出的分校歧视 |